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录
专栏
特稿(第1期)
叶敬忠 徐勇 张文宏 田毅鹏 罗必良 仇焕广 张安录 贺雪峰 王亚华 周晓虹 周大鸣 邬志辉 胡荣 卢云峰 文军 毛丹
多学科视角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
———第一届“开化论坛”主旨发言要点摘编
马克思主义与农政研究(第1、2、6期)
张慧鹏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乡村振兴与农民主体性
孙敏
大户时代“农业治理共同体”的生成逻辑及启示
———基于安徽省郎溪县农业变迁的思考
李耀锋 高红旗
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扎根乡土产业致富带头人的衔接作用与培育路径
李耕
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中的转译与尺度重构
——以浙江某县茶产业为例
李琳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
——基于中部成村黄桃产业转型的反思
发展转型(第2、4期)
焦长权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上半程与下半程
王健 袁士超
民国农地信贷与小农地权流失:理解土地兼并的一个视角
王颖异 邓燕华
承诺的差异:运动式治理中的个体参与程度
赵杰翔 朱健刚
乡村的教育“士绅化”
———以一个华南村庄为例
乡土社会(第2、6期)
罗士泂 赵旭东
乡村的试探性策略
———以华北太行山区的一场祈雨仪式为例
罗昊
功能性嵌入:新时期乡村监督体系的组织运行机制
———基于鄂东南S 镇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的实践考察
段泽丽 刘超群
农业生产与社会整合
——基于一个华北村庄旱作梯田的社会研究
蒙锦贤
布依族的“伴礼”交换与地方社会关系建构
——基于黔中鱼陇寨的田野考察
周骥腾
宗族网络、收入差距与农村家庭人情支出
——基于CFPS2014的实证研究
经济管理(第2期)
曹海林 王真真
项目难以真正“进村入户”的生成机理及治理路径
———基于L 乡生物质取暖项目的案例分析
何毅
“共谋俘获”:项目调整中的基层政府行为研究
罗艺璇 冯晓
林业经营主体规模对林权估值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自福建省X 市林权抵押贷款的证据
随笔书评(第1、6期)
张振 古周洋
乡村建设的整体视野与整体视野下的乡村建设
———《回嵌乡土: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
孙庆忠
文化志的书写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村落实践
专题
乡村建设(第1期)
何慧丽 王思贤
六位一体:新时期“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系统性阐释
吴惠芳 陈健 王惠 罗钦涛 魏浩龙
多元主体参与乡村建设实践路径与效能的比较研究
潘家恩 吴丹 刘坤
乡村要素何以回流?
———福建省屏南县文创推进乡村振兴的经验与启示
马良灿 李净净
从利益联结到社会整合
———乡村建设的烟台经验及其在地化实践
郭忠兴 苏雪晨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乡村价值实现
———以南京市浦口区“珍珠村”建设实践为例
张艺英 宋健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与区域发展
农村养老研究(第1期)
陆杰华 汪斌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健康老龄化影响机理探究
———基于CLHLS2018 年数据
沈凯俊 王雪辉 彭希哲 卢敏
准嵌入性养老组织的运行逻辑分析
———农村嵌入式养老的地方经验
张艳霞 吴佳宝 刘远冬 朱启臻
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构建路径研究
———基于江苏省的调查
朱浩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创新的动力要素及其实现路径
农村性别包容性发展与家庭福利(第2期)
白钰 郭达 刘承芳
照养人性别社会化态度与儿童早期发展
李强 宋中丽 刘晓红 张林秀
农村流动人口自雇教育回报率的性别差异研究
王卫东 申奥 郭帅安 白云丽
性别角色观念与农村女性创业
杨云帆 吴玥玥
金融知识对农村家庭资产规模的影响
———基于性别差异的视角
于乐荣 张颖 杨博琼
男性应该得的多?
———基于对农村居民性别收入分配公平态度的考察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第4期)
刘娟 张森 卜斯源
乡村振兴研究述评与反思
可靖涵
产业兴旺的农民解读与现实困境
贺聪志 王莎莎 赵泽阳
生态宜居的微观实践与农民叙事
唐成玲 陈诺 胡琴
乡风文明的政策实践与农民声音
王艺璇
乡村治理何以有效:农民的理解与期盼
金炜玲
理解生活富裕:农民的感知与需求
国家化视角下的乡村研究(第4期)
吴春宝
田野政治学的“国家化”概念:建构脉络及其基本策略
陈军亚 张鑫
内生责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现代国家建构逻辑
任路
国家化、民族性与基层治理结构演化
———基于广西壮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中“寨老制”的研究
李华胤
仪表整合:现代国家对农民的生活性渗透与地方建构
———基于县域“剪短发”口述资料的分析
生态文明与乡村发展(第6期)
张孝德 杜鹏程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道路与前景
——基于文明形态与“现代化悖论”理论的分析
雷明 王钰晴
交融与共生:乡村农文旅产业融合的运营机制与模式
——基于三个典型村庄的田野调查
中国社会史(第6期)
吴柳财
从“伦有二义”到“差序格局”:潘光旦、费孝通社会学思想的脉络
秦鹏飞
“差序格局”概念的分析路径:以费孝通对公私问题的分析为例
杭苏红
“家”与中国乡土社会:基于个体心理的思考
——民国时期许烺光的喜洲镇调查
凌鹏
契约与人情
——以中国传统买卖契约中的“摘留”纠纷为例
赵逸洲 侯俊丹
土地、地租与国家:民国土地革命的“第三条道路”
——略论萧铮土地改革理论及其德国思想起源
专刊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倡议提出20周年纪念专刊(第3期)
托比亚斯·普利宁格 郭天禹
社会-生态系统研究的演变与跨学科的可持续景观保护
———托比亚斯·普利宁格教授访谈录
卢成仁
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五个层面及其方法论问题:社会科学的视角
石鼎
从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看农业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与未来发展
陈加晋 卢勇
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时代转向及历史方位
陈俞全
农业文化遗产参与农食系统转型的现实意义与关键议题
伽红凯 陈晖
GIAHS 农业文明互鉴的理论逻辑、实践探索与路径思考
胡梦茵
农业文化遗产中的多元伦理主体与伦理实践
肖云泽
移动农业与山地社会的国家
———浙西南山区香菇生计的生成与文化遗产化研究
张灿强 林煜
农业景观价值及其旅游开发的农户利益关切
李正元
栖居与消费的联结: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景观营造逻辑
汪德辉
结构性传续与社会再生产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传统节庆的形态和价值
周恩宇 刘梅
以“林”为“生”
———一项西南山地人工营林系统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张青仁 包媛媛
四座楼麻核桃的“盲盒交易”与团结经济的生成
于哲
从文化扶贫到社区营造:陕西佳县泥河沟村的实践路径
数字乡村研究专刊(第5期)
刘少杰
数字乡村建设悬浮的成因与对策
王建民
产业基础、城乡一体化与数字乡村建设类型分析
刘能 陆兵哲
契合与调适:数字化治理在乡村社会的实践逻辑
——浙江德清数字乡村治理的个案研究
仝志辉 刘传磊
乡村治理数字化的县域推进、村庄卷入和效能提升
——浙江省五个先行县(市、区)的比较研究
马九杰 刘晓鸥 高原
数字化积分制与乡村治理效能提升
——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吴文旭 吴业苗
数字乡村建设如何促进乡村振兴
——基于政策法律文本的扎根理论研究
胡珺祎 肖煜株 覃丹妮 刘春辰 姚佳祺
微商何以助小农?
——基于砀山县的案例研究
赵佳佳 孙晓琳 苏岚岚
数字乡村发展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
——基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匹配数据
华中昱 林万龙 徐娜
数字鸿沟还是数字红利?
——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村低收入户收入的影响研究
董瑞昶 万文凯 汪力斌
赋能理论视角下农产品电商与农村女性发展
吴海琳 曾坤宁
乡村数字化贫困风险的生成与抵御
霍鹏 殷浩栋
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理论基础、行动逻辑与实践路径
———基于“网络扶贫行动计划”的分析
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